2015年4月7日 星期二

「看見關懷正義-社會工作者的對話與活動」研討會心得



雖說是研討會心得,但其實只聚焦在最後一場的發表。當場次是由胡老虎(胡哲瑋)和我負責報告。別的場次都是三個報告人,獨我們這場只有兩位,也因此,不僅我們報告的時間較為充裕,評論人和與會者提問的時間也都很足夠。

這是我第一次在研討會上經歷到這麼多豐富的對話,不僅印象深刻並且痛快,而讓我特別想記錄下來。雖然隨著時間的流逝,我的記憶也越趨片段,但總歸仍可分別出三點:

歷史的傳承,抗爭勇氣永不止息
3/21當日現場,不管是主持人謝東儒老師,回應人鄭麗珍、廖美蓮老師,甚或是在場的與會人如野百合翁慧真,心路的資深夥伴、徐森杰、董國光、後起之秀林同學...,透過每個人的發言,可以看到在不同的時點下,總有人在思考、總有人在摸索著如何讓體制更好,而這些社工夥伴點點滴滴的貢獻,則形塑了社工專業現今的樣貌。未來我們要如何發展,我看著現場熟悉不熟悉的面孔,有人回饋、有人提醒、有人分享,有前後傳承的意味,覺得是很有希望的。

個人經驗的片段局限與群體經驗的多元
當日的分享與回應,特別讓我感受到「沒看見的,不代表不存在」。單從太陽花運動的歷程中,每個人經驗到的差異「看見社工夥伴」vs.「覺得孤單,社工跑到哪去了?」,即反映了個人經驗往往有「盲人摸象」的局限,未必能反應真實的樣態。我想到「百納被」或可反應太陽花運動一年後的多元論述,雖然未必週延,但或可涵括更多的觀點而趨近於真實。

隱而未顯的歧視

作為報告人,對於廖美蓮老師的批評和回饋我是欣然接受的。很感謝前輩如此無私並開放地讓我看到自身學習的不足。對於自身的盲點,我是心理有數的,只是「幾分盲」,這不是靠反思或見賢思齊就能透徹的,因此對於語言使用的不精準、文獻整理的粗糙    (這我心裡非常有數,因為寫文的時間拖太晚、沒有對文獻加以消化跟批判),特別是「看見」而非「接納」的釐清,讓我看到語言中隱而未顯的歧視,心中十分感謝,也謝謝廖老師提點在學校脈絡中該注意的眉角。

其實,藉由這次的研討會,不僅讓我結識了一些新朋友、也跟一些老朋友有比過往更深入的對話,實在是出乎意料的收穫。也期許透過個人的拋磚引玉,能有更多的分享文出現。在此也謝謝先前台北大學社工所陳亮宏同學的心得分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