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9日 星期四

專業的價值?做比說更重要

這個四月很社工。四月二日是社工日,而大成報的主筆寫了一篇「全民都來當社工」引起社工人很大的反彈,不僅積極者立即投以抗議信函,社工專協、衛福部社會救助及社工司、台北市社工師公會先後發步澄清、譴責文。企圖正名社工、志工大不同。

與此同時,臉書上也出現了一則新聞,指出有家育幼院的環境惡劣,建築老舊,屋內小朋友就寢的臥室,小小一間放了多張床,牆壁也被壁癌佔滿,漏水情形嚴重,需要外界關心協助。

在新聞未澄清前,網路流傳那樣的照片讓人看了很是怵目驚心,不禁擔心孩子得到的是怎樣的照顧,有無疏忽或虐待?我的第一反應是:這機構不該幫,而應該施壓社會局出面處理。

可憐就能募集資源?專業擺哪裡?
但很矛盾,這樣的圖像刺激激起社會大眾的同情心、短短幾天各界熱烈迴響,現場查訪的民眾絡繹不絕,捐輸大量遠超機構需求的物資。我個人認為:這種「刺激-反應」模式是社工專業的一大危機,這告訴機構只要灑狗血、賣可憐就好,而無需遵循法令的規範、更不需投注專業。不久前的周大觀助學專戶只剩327元的新聞,即是賣可憐的另一例證。

最後,該育幼院在其臉書粉絲頁上表示並未主動求助募集物資,也透過媒體報導反映因善心人士的拜訪超出其負荷 (包括社會局的關心) ,已干擾其日常作業,並澄清該院的財務狀況尚可,房舍庭園整潔,已非FB文章上所呈現之樣貌。而該院目前最需要的是陪伴志工。

這兩個新聞,前者引起社工界公憤,但我個人倒覺得第二則新聞更需要同業關注。

一來,這家育幼院並非新成立的安置機構,已經歷過政府評鑑,縱使評鑑成績未盡理想,但接下來今年又要評鑑了,在幾年的準備下理應要有所改進才是;再者兒少安置服務有相當多的法令規範,例如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當中即要求安置及教養機構,應以滿足安置對象發展需求及增強其家庭功能為原則,在空間設施配置、專業人員人力比均有嚴格的要求;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專業人員資格及訓練辦法也明確規範專業人力的學經歷認定。主管機關並非無法可用、無技可施。

當然,法令也可能有不合時宜之處,「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設置標準」中關於安置機構硬體的規範,沒考量到城鄉差異,這是很多安置機構的心頭之痛。但這當中確實也有機構罔顧法令、鑽規範的漏洞,以最低的標準來照顧孩子。對於這些「不專業」的機構存續與否,公權力的作為是關鍵性的影響。

主管機關的責任
我關心的是:主管機關對於該機構是否善盡了管理規範之責?我們的專業社群,在台北市長剛上任時,強力要求社會局長必須要具社會工作的專業背景,但我們是否更需檢視各縣市社會局如何展現其「專業」?是大砍社福機構預算佔民間機構的便宜?還是公私協力促進專業提升?

由於兒少安置機構歸屬保護性服務的特殊性,對於公部門的責任,我會特別寄予期望。兒少安置機構若做出違背專業倫理的行為,或照顧品質未符法令的要求,是否有公權力糾舉?如果給予改善但機構改變有限,是否該思考將孩子轉往更合適的機構?孩子被安置已是不得已,若再讓他們留在不適任的機構中,主管機關是否也是虐待孩子的幫兇?

支持專業,而非倚賴志工
若是該機構確如其粉絲頁所宣稱的,環境和服務透過專業協助已有明確改善,機構本身、主管機關是否也可以藉此機會,教育宣導社會大眾,將資源放在專業的支持成長上,而不是只留在送物資、義修房舍這樣的殘補慈善。

志工可以是補充人力,但一個專業的兒童及少年福利機構應該是以專業人力為主、志願服務為輔。一個安置機構要倚重志工來陪伴孩子,這是一件危險的事,一來志工的能力良莠不齊,再者來來去去的志工陪伴對於安置兒少的依附關係並無幫助。


總之如果我們要說服社會大眾,社工不等同於志工,比起宣稱社工受過多少時數訓練所以是專業,個人以為:我們做什麼?如何做?會是比發譴責文更重要的事。做得好的加以宣傳,做不好的專業內部自清,而讓人看出社工專業確實不同於志工。專業是別人肯定的,不是自己嘴巴上說專業就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