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9日 星期一

漫漫長路:面對燒燙傷的心理社會協助-給社工的資訊 (二)

【前言】
延續上一篇發文,整理有關燒燙傷協助的相關資訊。

Wiechman & Patterson (2004)將燒燙傷病患的復元分成三階段:救治階段(Resuscitative or critical stage)、急性階段(acute stage)與長期復健(long term rehabilitation),不同階段下傷者的心理社會需求均有所不同。

救治階段於上文已介紹過,急性階段(acute stage)與長期復健(long term rehabilitation)則將翻譯整理後再分享。本文以提醒注意創傷經驗並如何教育協助家屬為主軸。

這是分隔線→ =============================================

注意創傷反應
發生燒燙傷意外後,除了對燒傷者本人的救治協助外,不可忽視的是相關人等的創傷反應。接觸燒傷者的相關親友,可能23-61%會有沮喪(depression)反應、一般性焦慮(generalised anxiety)13-47%、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TSD)則有30%(Wiechman & Patterson, 2004)。由於這次事發現場有多人目睹,經歷過混亂的等待救援現場,再加上臉書分享、媒體無差別放送,勢必形成集體性的社會創傷。後續的社會支持和心理諮商輔導需求將十分可觀

創傷帶來的影響
悲劇性的重傷、死亡事件是造成創傷的最主要來源。於災難事件中,意外的發生可能帶來多重損失,包括喪失生理或心理的完整感(毀容、肢殘、嚴重身體傷害)失去重要的人、角色與關係家庭完整單位的失落基本世界觀的瓦解喪失安全感、可預測性與信任感;還有失去曾有的希望與夢想(Walsh, 2006)。尤其在八仙樂園受傷的群眾,幾乎都是年輕人,不僅喪失原本的青春活力、中斷了大好前程遠景,還帶著對未來求償與後續治療復健的不確定性,例如有位傷者表示自己「無顏見女友」,甚至思考後續要中斷關係,看了使人鼻酸。有些人甚且是家中重要的經濟支助,家庭的運作功能可能因此而受到嚴重衝擊

在面臨失落和死亡威脅時,家屬可能不知道怎麼談,或承受多重衝擊而產生情緒、關係與功能上無法承受的狀態。例如常態與可預測性都被粉碎,而使得家屬在震驚之餘產生強烈情緒,外加混亂與困惑的感覺。若目睹傷者治療過程中的疼痛,則會加劇其痛苦,加重罪惡感、憤怒或悔恨。若傷勢過於嚴重,是否需做出停止救治的決策?接受親人生命再無挽回的事實,都是社工可陪伴協助的點。

而子女英年早逝、且是在意外中無法善終的情況,不僅剝奪家庭對未來的希望與朋友,也其容易為家人抱不平而有指責、報復的情緒反應。意外的猝死使得親愛的人甚至喪失告別的機會;重複發生的失落則加劇心中的悲痛,例如親友多人同時陷入危機,則其衝擊更是加劇。

提供家屬教育與支持
總之,提供家屬教育和支持是目前的當務之急。尤其在此刻已傳出有傷者不治的消息,後續類似的結果可預期地將陸續聽聞,只是我們當下不會知道確切的數據,這是遭逢燒燙傷意外下的殘酷現實。

當子女倖存的希望破滅,家屬在無法接受的情況下,不論是自我破懷,或在悲痛之餘以報復攻擊轉化自身的失落苦難,不管何種反應都有其破壞性,也是我們所不樂見的。因此在短期內,社工夥伴可教育家屬接受事實,並試圖重構家庭韌力以因應危機,將家屬的動能轉向積極可行、有助於適應的工作。特別是體認現實、面對事實,並嘗試溝通,談論不確定性下的困境、協助家屬接納不同觀點(Walsh, 2006)

以下的問句,是參酌Walsh的建議並改寫的,提供給夥伴們參考:
「盡管我們都期待有最好的結果,萬一最壞的情形發生該怎麼辦呢?」
「在不放棄希望的前提之下,妳/你覺得對於後續的治療可以有什麼準備?」
「妳/你可能會對傷者說什麼或做什麼嗎?」
「她/他會需要妳/你幫忙做哪些事?」
「妳/你要如何面對後續的事件發展?」

提供相關救助人員教育與支持
與此同時,提供第一線的救助人員教育和支持也相當重要。包括去現場支援的國軍弟兄、現場自發協助的倖存遊客、各級醫院的醫護人員等。

例如新聞報導中提到有位暖男協助救援,透過網路的搜尋功能,我找到吳先生的第一手證言:「...就這樣我忘記我到底抬了多少人抬到像是氣喘虛脫,被一個救生大哥拉住叫我去休息一下,他說這樣抬人很危險ㄧ沒力會摔傷病患,中間的過程我腦袋一片空白,才發現渾身是血還有燒傷的皮,我跑到廁所大吐特吐,吐完我發現我沒力氣手腳都在抖,我跑到了傷患集中區開始照顧傷患,看到有人眼睛閉起來就在他耳邊大叫,不準睡!睡了就起不來了!然後大聲的跟陌生的人聊天...」。手抖或許一般讀者解讀是過度疲勞的反應,但若加上嘔吐、腦袋一片空白等表現,則可能是處於急性壓力疾患( Acute Stress Disorder),需要適時地放鬆休息,並紓解心中壓力。

像吳先生這樣可以寫出自己經歷的人,或許可獲取足量朋友的支持而不至於轉化為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但其他不擅於言說的目擊者,或在救治前線需緊守醫療倫理、且處於醫療崩壞下無足夠人力可替換的醫事人員,真的很需要大家的情義相挺。也請社工夥伴在行動之餘,同時別忘了自我照顧。

在此艱難的時刻,我們一起努力。願天佑台灣!


參考文獻:
Wiechman, S. A. & Patterson, D. R. (2004)ABC of burns: Psychosocial aspects of burn injuries. BMJ, 329, 391-393.
Walsh, F. (2006). Strengthening family resilience (2nd Ed.). The Guilford Press. (中譯本:家族再生-逆境中的家庭韌力與療癒,心靈工坊出版)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