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短的時間,兒虐的新聞接二連三而來,看了讓人怵目驚心。
- 11日在台南市53歲男子疑因精神病發,掐死自己2歲的兒子;
- 同日在台中市,24歲女子疑因產後憂鬱症,帶著剛出生21天大的嬰兒跳樓輕生;
- 13日於基隆市,2歲大男童被送到醫院時已窒息死亡超過三小時,父親逃逸數日後才到案;
- 14日新竹縣一名2歲男童死亡、1歲妹妹奄奄一息,8天中舅舅只有4次帶麵包探訪和餵食,後調查發現男童恐是被打死。
- 15日新竹市又發生一歲女童的死亡案件,小女童被父親放進了黑色塑膠袋丟在母親家中,母親發現報警,但小女童的生命早無以挽回。
兒虐現象普遍,需要社會正視
乍看之下,好像兒虐案變嚴重了?但事實上根據衛生福利部保護服務司的統計數據顯示,從2004至今,兒少保護通報數雖於不同年份間時有增減,但長期卻呈現上升的趨勢,2014年比起2013年更增加了44%之多!可見兒虐的現象並非突發事件,而是普遍現象。對於正面臨少子化危機考驗的台灣社會,這樣的數據確實讓人擔憂,也必須正視。
被汙名化的小媽媽
責怪犯錯者很容易,但結構性的問題卻常常在情緒性的指責下被忽略。在上述事件中,以小媽媽為例,媒體反覆挖掘她逛街、看電影的動向且持續報導,對比於受虐、挨餓的兩個小孩,確實格外諷刺!但除了責怪舅公冷血、小媽媽不負責任也缺乏判斷力以致所託非人外,其實也需考慮:這小媽媽的家庭,明顯有代間行為模式的複製現象;年輕早婚的外婆,教養出的女兒也早早奉子成婚。從家庭系統概念來說,女兒也可能是承擔家庭不完整功能下的受害者,背後的故事尚待理解。
青少年正值追尋自我價值與建立角色統整的時候,在缺乏足夠經濟與社會地位的情況下,要養兒育女、成家立業實在是力有未逮;如果又缺乏足夠效仿的角色典範,要如何在困頓環境下成功掌握夫妻關係、善盡母職責任?過去我在實務工作上,也多次見過青少年過早懷孕、進入婚姻的案例。剛生的時候,很有母愛,但面臨現實考驗後,愛很容易消磨,不管是對丈夫或小孩都是。只有具備適當的知識,被負予責任並得到適時的支持,關係才能長久。小媽媽們其實都很願意為自己的子女付出,只是她們沒有足夠的資訊和典範可以「教」她們如何適切的養育子女,只能自己試誤。
這兩天也有個新聞,指出衛生福利部行文要求婦產科醫師需將未滿16歲之懷孕者通報為性侵害,引起醫師們反彈,擔心將引發小媽媽不願求助正規資源,反影響其身心健康與後續調適。在這種措施的背後,可看到政府還是以「問題」思維來看待未成年未婚懷孕的議題,而沒有考慮到這樣的標籤只會讓這些小爸媽更邊緣化,最終承擔最多痛苦的則是那腹中的小生命。
這兩天也有個新聞,指出衛生福利部行文要求婦產科醫師需將未滿16歲之懷孕者通報為性侵害,引起醫師們反彈,擔心將引發小媽媽不願求助正規資源,反影響其身心健康與後續調適。在這種措施的背後,可看到政府還是以「問題」思維來看待未成年未婚懷孕的議題,而沒有考慮到這樣的標籤只會讓這些小爸媽更邊緣化,最終承擔最多痛苦的則是那腹中的小生命。
政府需要規劃家庭支持服務
這一對年輕小夫妻,其實是在沒有思考清楚又無奧援的情況下成為父母。一方面雙方父母要求「年輕人」要「負責」,不願意給金錢支持,但這不也是形同「放生」的合理說詞?社區的人雖多有知情者,但所給予的支援比較是在經濟、物質上的給予賒欠方便;而縱使地方政府將小兩口家庭列為「高風險家庭」,一個月一次的訪視,說實在對小爸媽的支持也有限。我們實在需要更積極性的家庭政策,並規劃相關的家庭支持服務。
在此並非要指責社工人員,而是要藉此反映政府需要重思福利資源的配置與服務設計。台灣的福利體制雖有各種形式的服務供給,但本質上還是以殘補性的設計,搭配討好式的津貼,以福利「收買」某些特定的群體。八仙樂園塵暴事件對受害家庭的「慷慨」補助,即是政府典型不平等的收買作為。
回歸到前述的殘補性福利制度,事實上全國無論哪一個縣市,保護性社工的人力總是吃緊且案量繁重,其血汗程度未必少於最近忙於八仙爆炸傷患救治的醫護人員。但保護性工作有相當的比重是擺在三級預防,也就是兒少被通報之後的補救工作。講白話些,是小孩先被傷害了,再投入人力來救治。但為何不從源頭著手,增強家庭的照顧能力,減少孩子受虐的質量比例呢?
兒少保護,從家庭支持服務做起
積極性地兒少保護,應該是防範於未然,不要等孩子受苦了,再要來救治跟彌補。因此前端的家庭教育和支持網絡建置相當重要,在生產之後即給予新手父母實質的建議與指導。照顧兒童其實是一件很辛苦的事,尤其是新生兒與幼童,發展最快速的時期,小孩的行為表現甚至是每週一變;除了基本吃喝拉撒的滿足,也需要給予足夠的安全呵護與依附關係建立,而這些做法都需要持續的學習,搭配有經驗的人從旁指引,比較能夠幫助新手父母拿捏到適當的教養技巧,並不是「天生母職」,也不是成年人就自然即俱備照顧的知能。
在新生兒階段,母親產後憂鬱症是相當常見但經常被忽略的現象,固然此情緒低落的發生有生理賀爾蒙變化上的因素,但也跟適應新生兒技巧的生疏、挫折和無助也有相當大的關係,新聞中攜女跳樓的媽媽曾抱怨帶嬰兒無法好好睡眠,即是一例。新生兒因為不會表達,只會啼哭,如果是個氣質性較為敏感的孩子,遇上生活不順、工作挫折、經濟匱乏等困境的父母,很容易在壓力無法排除的情況下,演變為父母情緒失控而傷害子女的情事。更不要說小爸爸小媽媽如果本身沒有做好準備,又缺乏奧援的情況下,很容易因為挫折而選擇放棄。
而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孩童,所需要的照顧和陪伴也不少。經濟上有餘裕的父母,可以採購服務來分擔教養責任,也有閒錢來買書聽講,學習教養知識。但若是經濟較拮据、未成年的小父母有意願擔負起照顧子女的責任,我們更需要伸出手來,推他們一把。不管是給與親職教育,或安排親職教練來陪伴他們,適時地給他們忠告,這都是可行的做法。初期若有財源取得不足的困擾,在人力安排上,除了社工擔任個管工作與親職教育課程的安排外,也可以適當培訓志工來擔任親職教練,較能提供社區化的支持,增進可及性。總之,除了責怪小父母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其他選擇可做,幫助他們更有力量可以「做對」。
而不同發展階段的幼兒、孩童,所需要的照顧和陪伴也不少。經濟上有餘裕的父母,可以採購服務來分擔教養責任,也有閒錢來買書聽講,學習教養知識。但若是經濟較拮据、未成年的小父母有意願擔負起照顧子女的責任,我們更需要伸出手來,推他們一把。不管是給與親職教育,或安排親職教練來陪伴他們,適時地給他們忠告,這都是可行的做法。初期若有財源取得不足的困擾,在人力安排上,除了社工擔任個管工作與親職教育課程的安排外,也可以適當培訓志工來擔任親職教練,較能提供社區化的支持,增進可及性。總之,除了責怪小父母之外,我們其實還有其他選擇可做,幫助他們更有力量可以「做對」。
每一個孩子都是寶貝,而對於照顧孩子的父母,也需要社會用心寶貝。